從寒假的“世界探索家”到清明的“家國情懷的尋根之旅”,四川天府新區(qū)華陽實驗小學的PBL項目式學習始終貫穿一個核心:讓教育回歸生活,讓成長看得見。學生們在田間讀懂“粒粒皆辛苦”,在社區(qū)調(diào)研中感知社會責任。
啟程:PBL實踐再出發(fā)
今年五一,這一教育理念再次升級——一場以“火鍋”為載體的家庭勞動挑戰(zhàn),讓孩子們從“課堂學習者”變身“家庭小當家”,用勞動串聯(lián)起知識、技能與溫情。
而這場實踐的結(jié)果,卻讓許多家長“措手不及”:“孩子一回家就喊要承包火鍋大餐,還說要給我‘露一手’!”
綻放:成長藏在煙火氣里
低年級:從“飯來張口”到“采購達人”
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們舉著自制的“萌版購物清單”,在超市里穿梭:“魚丸要買圓滾滾的,青菜要選綠油油的!”孩子們用畫筆記錄食材,將蘑菇擺成笑臉拼盤,廚房秒變“食物游樂園”。
中年級:50元預算里的經(jīng)濟學啟蒙
“線上APP的西紅柿8元一斤,菜市場只要5元!”三、四年級的同學們化身“精算師”,拿著計算器對比價格。通過稱重計算“每克成本”,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想要魚丸自由,就得放棄飲料!”而自制番茄底料的過程,更讓他們理解了“慢工出細活”——“原來湯汁變濃稠,是因為水分蒸發(fā)!”
高年級:從廚房到餐桌的“文化傳承者”
“火鍋在古代叫‘古董羹’,因為投料時‘咕咚’作響!”五、六年級的同學們在餐前當起“文化講解員”,還帶著全家垃圾分類:“茶葉渣是廚余垃圾,飲料瓶要放進可回收桶!”家長感嘆:“孩子一邊炒底料一邊講歷史,這頓飯吃得像‘文化沙龍’!”
回響:播下的種子在發(fā)芽
家長們說:“以前叫他洗碗比登天還難,現(xiàn)在主動收拾餐桌,還教我用檸檬皮除味!”許多家長還笑稱“被孩子反向教育”:“垃圾分類比我分得還細,火鍋底料炒得比我還香!”
孩子們的反饋也讓老師驚喜:“省錢比玩‘大富翁’更有成就感!”“原來洗碗也能這么酷!”更令人觸動的是,許多學生在活動后主動承包家務:“媽媽,以后的碗都交給我!”
尾聲:火鍋的溫度在延續(xù)
當家長笑著“舉報”孩子“搶活干”,當廚房里飄出的不再是油煙味而是成長的香氣,這場勞動節(jié)實踐的意義已然清晰——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學會幸福生活的能力。(黃小林 通訊員 廖洋 鄒麗華)
華陽實小,家庭勞動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