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溫江區(qū)魚鳧幼兒園17年來的辦園歷程,先后經歷了3次轉型,從獨立辦園—集團化辦園—再回到獨立辦園—又重新領辦分園,這中間科研樣態(tài)也經歷了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突出問題需要解決。魚幼17載科研管理縱深演進,實現從內生力量增強到集團輻射引領,直至點燃教師個體科研熱情。
第一階段(2010-2016年)
獨立扎根
起初,魚幼是由三所小學的學前班組合成的學前教育中心,教師小學化傾向嚴重、幼兒園發(fā)展樣態(tài)滯后,隨著《指南》、《綱要》的頒布,如何帶領魚幼走向規(guī)范辦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的關鍵在于依托科研力量,但教師缺乏將問題轉化的意識。
幼兒園通過:
一、制定“問題征集簿”。從貼近教師“解決問題”的實際需要,收集教師的實踐問題,再從問題庫中選出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達成集體共識。
二、建立“課題雙選機制”。綜合考慮選擇有豐富教學經驗、一定理論基礎以及強烈學習愿望的骨干教師建立課題研究組,實現“人選課題”和“課題選人”的有效結合,讓一部分人帶動團隊向前發(fā)展,從小范圍先營造專業(yè)生態(tài)圈。
幼兒園通過立項區(qū)級課題、成都師范學院合作課題、加入華東師大黃瑾教授PCK教育部人文哲社項目課題組等多維度課題,來打通課題研究的思路,解決了材料的游戲化配置、教師PCK學科知識結構和改變教師小學化傾向的現象。大家深刻感受到科研變革的力量,建立問題轉化科研的意識。
第二階段(2016-2021年)
集團引領
魚幼集團在逐步壯大中領辦了三所分園,導致骨干教師稀釋,依托龍頭課題帶子課題的形式,鍛煉和培養(yǎng)各分園的管理行政,但各園點如何聯動共生,缺乏龍頭園與分園的聯動機制。
幼兒園通過建構“三級”聯合教研機制:
問題導向,合理共推,建立共學共研機制。構建大教研組,通過定期開展主題研討、教學觀摩、案例分析等活動,實現資源互通、成果共享,共同圍繞龍頭課題進行深度的共學共研。
依托平臺,抱團共贏。依托名師工作室、黃瑾教授團隊、集團后備干部培訓班三大平臺,在“由點及面”的抱團行動中,做到每個幼兒園有研究重點。
協同教研、網格研修。通過“成員領題—深入研究—梳理經驗—觀摩推廣”四步走,聚焦真問題、進入真現場、踐行真研究。
由此,魚幼與分園形成了同心圓,成為了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讓活力、共享、創(chuàng)新的科研氛圍成為干部培養(yǎng)的催化劑;也獲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包括成都市教育科研課題2019年度階段研究一等獎和2021年成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成都市教育科研課題年度階段研究一等獎(2019)
成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021年)
第三階段(2021-2023年)
主體激活
2021年魚幼回到了“獨立”,大量新教師的加入導致原有的課題研究出現斷檔,應如何有效解決這一挑戰(zhàn),確保新老教師之間的專業(yè)銜接以及整體師資隊伍的均衡發(fā)展?需要將被動科研轉變到主動科研,讓科研落地。
通過四個策略,幼兒園實現全園人人參與課題研究,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由被動變主動,課題研究不再是給予,而是生發(fā);小課題研究成效初顯,從零起步、精細打磨到榮獲市區(qū)級獎項。
2023年 再次面臨裂變:
新建園缺乏的是教科研訓四位一體的實踐模式
2023是魚幼再次面臨裂變的一年,5月領辦了林泉幼兒園。魚幼再次以老園帶新園的模式出發(fā),目前,新建園缺乏的是教科研訓四位一體的實踐模式。提供一套“積沙成塔”的教科研訓一體化支持體系來引領新園將教師研訓和教育科研結合起來,采用專家引領、自主學習和實踐應用有機結合的園本研修模式,從“學”“帶”“融”“曬”“研”五個維度著手,通過“天—周—月—期”循序漸進,“積沙成塔”扎實推進,在這種互動機制中,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魚幼17年科研管理實踐,從內在積淀到外在輻射,最終激活教師科研內驅力,實現科研進階之旅,推動園所走向品質建設。(張紅 通訊員 王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