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新聞網(wǎng)成都5月12日訊(賴波) 2016年5月11日,由成都市教育局主辦、青羊區(qū)教育局、成都市實驗小學承辦的“成都市‘未來學校’規(guī)劃主題研討活動暨成都市實驗小學第三屆‘未來課堂’研討活動”在成都市實驗小學隆重舉行。成都市教育局未來學校建設考核小組專家陳靜萍博士,青羊區(qū)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江涌、成都市教育局相關處室負責人、成都市教科院研究員、青羊區(qū)教育局相關科室負責人和工作人員、成都市未來學校建設項目學校校長及項目負責人、成都市區(qū)(市)縣校長老師及來自北京、深圳、廣州、沈陽、寧波、畢節(jié)、漢源、茂縣等地的校長、老師近300人參加了今天的活動。
未來課堂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未來課堂中技術的位置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實小的教研團隊在摸索中尋找著努力的方向。立足學科本位,嘗試學科融合、探索跨界學習、尋求技術融合——在實小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們放下教材,重新認識學科,重新關聯(lián)學科與孩子、與世界的聯(lián)系。 ![]() 這堂數(shù)學課上,通過電子書包和網(wǎng)絡開放,將學生置于一個掌控課堂的位置,孩子們決定資訊的尋找與篩選,學習方式的運用和評價。用陳靜萍博士的話說:我們驚喜地看到,孩子和老師突破性地解決了平板設備在課堂上的功能的局限,平板成了孩子們聯(lián)接世界的一個端口,而不再僅是接收教師任務的一個終端。 ![]() 技術的介入課堂一直是存在爭議的,尤其是人文學科的教學活動。在這堂群文閱讀課上,通過技術,將孩子們對于杜甫的作品的解讀進行了一個匯總和提升,相機而來的海量作品,現(xiàn)場觀點各異的思維碰撞,孩子們對文學、對作者、對歷史、對時代的感知從感性走向理性。 ![]() 孩子們愛數(shù)碼世界,如何引導孩子們正確認識這個數(shù)碼世界,如何把握好生活與虛擬世界的關系,如何將自己的興趣轉(zhuǎn)化為成長的動力。一堂BYOD形式的團隊心理輔導課帶給孩子和觀課老師們深深的思考。 ![]()
在三節(jié)研討課進行的同時,成都市的“未來學校”規(guī)劃主題研討會在實小三樓會議室同步拉開。成都市實驗小學等13所未來學校建設項目學校在未來學校建設考核小組專家陳靜萍博士的主持下開展規(guī)劃匯報交流活動。
泡桐樹中學、泡桐樹小學和成華小學也分別介紹了自己學校的未來學校建設規(guī)劃,每個學校匯報完畢后,陳靜萍博士均給予針對性的評價和指導。 最后,陳博士對今天的規(guī)劃交流活動做了總結(jié),肯定大家付出的努力,同時也指出了一些共通性的問題,提醒各校,技術不是萬能,未來學校建設絕不是技術的簡單疊加,核心還是思想,軟件的建設才是重點,要先有軟件再選擇適配的硬件支撐。課程改革,學科再造,層級再造,學科整合,項目式驅(qū)動……這些都是未來學校、未來課堂建設的重點,今年的突破點一定要放在課堂,一定要體現(xiàn)課堂行為方式的變革。陳博士的點評和指導中肯而實在,給所有“未來學?!苯ㄔO學校的項目全面和深入推進指明了方向。 |